未成年人模式”来了,给网络防沉迷带来哪些新变量?

政治评论字数 2165阅读7分13秒阅读模式

封面新闻  2023-08-14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下发的两周年之际,未成年人保护再添政策工具。

国家网信办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该意见稿,“青少年模式”全面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模式覆盖范围也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

该如何解读这份文件?对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又会带来哪些新变量?近日,多位法律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指南”的征求意见稿集中于互联网模式而专门搭建的,在实践中针对性更强,法律用语更加精确,保护范围更加周全。综观网游防沉迷政策措施,目前已相对完善,该征求意见稿也与原有的政策并行不悖。

指南更具针对性

与原有防沉迷政策并行不悖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将未成年人玩家游戏时间限制在周五、周六、周日的晚上8点到9点,每周3小时。这也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青少年保护政策。

在新规两周年之际,国家网信办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相比2019年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此次征求意见稿最大亮点是,拟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

在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邓宏光看来,该征求意见稿从原来的青少年,到现在的未成年,首先体现在法律用语上更加精确。同时,

“这份文件是集中在互联网模式搭建的专门指南,切口更小、内容更集中,因而针对性更强。”深圳市律协教育与未保委员会高级顾问喻志蕴以文件中提到的分龄原则为例解读道,该征求意见稿将年龄分为五个层面,甚至囊括了“不满3周岁”,即学龄前儿童,可以看出文件基于互联网实际,专门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划分,再根据不同年龄,设置了未成年人模式中不同的用网要求。“如果最后真正能形成落地实践,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针对未成年人在使用网游产品时的防沉迷和保护问题,在专家看来,此征求意见稿在某种程度上,参考了“830新规”的做法,对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直播、社交、短视频等应用领域,作出了上网时间总量控制等更详细的规定,而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并没有作出其他要求,可见现有的政策工具已经相对完备,并这份文件与原有政策并行不悖。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朱芸阳指出,这份文件是原有青少年模式的升级版,并且明确提到了“网络游戏的防沉迷要求应遵守相关管理规定”,以及“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因此,游戏行业与其他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格局仍没有改变。

朱芸阳同时以近日广东省消委会约谈游戏公司的案例指出,部分手机厂商提供的定制版游戏,可以通过手机系统的账号登录游戏,而这些账号往往是有成年人在注册终端账号时,就完成了实名登记的。“如果家长将手机交给未成年人去玩,就可能导致游戏厂商的防沉迷系统难以生效,这也是硬件厂商和软件服务商之间需要进一步磨合探索的。”

做好未成年保护工作

关键是把家长的责任落到实处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以来,对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的作用已卓有成效。

日前,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在2023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表示,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超过80%的家长认可现阶段防沉迷工作成效。此前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保护进展报告》也显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基本解决。新规作用下,每周游戏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长至75%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830新规”落地后,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已从对网游的投诉转变为“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上网”“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等方面。在此背景下,征求意见稿将“未成年人模式”全面升级,对原来政策监管、企业责任、家庭教育、校园宣导的多方共治格局,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朱芸阳看来,在现有两个模式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调和二者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其难就难在不同行业有不同规定,需要分而治之。具体而言,“游戏行业并不需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模式的套路去走,因为它本身走的更靠前。无论是在时长、消费限制、宵禁等等的规定,在游戏行业已经有了非常强的走在前面的一些实践。”

以网络游戏版号制度为例,邓宏光提到,行业可以从整个产业政策、版号方面,有意识地朝着优秀游戏倾斜,做内容上的引导。

对于如何规范孩子使用网游产品,专家则达成了共识:游戏本身是孩子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需要放松和娱乐。而要做好游戏防沉迷,关键是把家长责任落到实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喻志蕴分析道,孩子在使用网络时碰到的问题很多,沉迷网络只是其中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家庭监护的不当,或者是家庭监护的缺失;家长可能没有时间监护,忙于工作无法有效陪伴,或者是家长不懂监护。

朱芸阳则建议,可从“国家福利论”的角度考量如何落地未成年保护,即在适用的过程中,应把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国家福利的体现。她表示,在国家层面,应把管好孩子作为社会福祉的体现;在家庭层面,家长也应该加强自己的网络素养。“孩子沉迷网络不能都靠平台,这对一个处于远程平台来说要求太高了。其根源则是缺乏家庭温暖,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落到实处。”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0月1日
  • 本站文章均已注明出处,转载请务必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