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大战–基于“文化代码”理论的案例研究

文化评论字数 8038阅读11分31秒阅读模式
摘要

摘要:“帝吧出征Facebook”起源于由娱乐节目引发的两岸的民族国家认同冲突。本文将结合文化代码理论,以“帝吧出征Facebook”为案例,透视作为虚拟社区文化代码表征的表情包,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造

原标题:“表情包大战”下,两岸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基于“文化代码”理论的案例研究

摘要:“帝吧出征Facebook”起源于由娱乐节目引发的两岸的民族国家认同冲突。本文将结合文化代码理论,以“帝吧出征Facebook”为案例,透视作为虚拟社区文化代码表征的表情包,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造成的问题,与提供交流空间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这场“出征”中,“表情包”具有改变台湾媒体塑造的“大陆落后”的可能,表情包的元叙事功能还为跨文化沟通创造了空间。“表情包”是“帝吧”社区文化代码的表征,在这次出征中也是“大陆民族国家认同”这一意义体系的表征,“表情包大战”的狂欢遮蔽了文化认同的差异与大陆网民的“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沟通的破冰依旧是想象性的。

关键词:文化代码;表情包;帝吧出征;虚拟社区

一、文献综述

1.1 文化代码与跨文化传播

20世纪初人类学的民族志转向到1964年在传播学领域发生效果,“民族志传播学”由学者菲利普森引入了传播研究当中。菲利普森归纳了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四条假设:第一,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创造了共享的意义,他们所采用的代码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第二,文化群体内的传播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或体系;第三,意义和行为具有特殊性,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第四,每个群体在理解特定代码和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

由上述假设可以发现,菲利普森视文化为一种共享的意义体系,而“文化代码”则由生活各个方面的符号、意义、假设和规则组成。“文化代码” 是群体成员借以组织和建构日常生活,实现社区中的互动与理解的工具。

根据菲利普森的观点,群体不同则意义体系也各异,对代码和行为的解读也存在差别。这意味着,对于不同文化群体而言,掌握并使用彼此的文化代码,或是创造共享的文化代码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互动和影响的关键。

美国学者彼得?安德森研究了人际交流中的文化与非言语代码的联系,对菲利普森的强调口语作为文化代码的“言语代码”理论进行了补充。安德森认为,尽管语言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显著的差异,但其实文化首先是一种暗示性的非语言现象,因为人们大多数时候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非清楚的语言指示或表述来了解文化的 。

我国学者对“文化代码”的研究多集中与文学和语言学。学者熊金才、孙丽霞从外语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非语言文化代码的交际功能,提出要学习和掌握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着内涵差异的非语言文化代码,并恰当使用,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学者周玉忠、马成雄梳理了美国跨文化传播学学者Samovar等人对隐语的研究,Samovar认为隐语是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隐语能为反主流文化提供一种自卫的手段,还能以共享的文化代码体系维护亚文化群体内的一致性和密切的关系,并且能帮助建立适于生存的社会群体(周玉忠、马成雄,1997)。

也有传播学学者使用“文化代码”理论分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现象。学者陈晓伟研究了中国明星在西方语境中的形象,发现中国女明星普遍被包装为西方想象中的东方气质——侠女、奢华、温婉,而男明星则与“龙”和“功夫”脱不开干系。陈晓伟指出,“中国男女明星群体在多年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建构了一系列与传播相关的意义、前提和规则体系,由此生成的文化代码触及自身文化的深层结构” ,有益于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但是,这套看似反映中华文化的文化代码本质上是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想象,因而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代码的建构,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道阻且长。

1.2表情包:多模态话语下意义的建构与消解

表情包是大陆虚拟社区中常见的传播形式,学者汤景泰认为,当下流行的网络表情多为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制作的以网络红人的夸张表情和漫画,搭配简短网络流行语的静态图,以及利用包括人、动物或卡通形象等在内的各类身体、脸部的动作制作而成的动态图。而表情包则是在上述网络表情基础上制作的主题统一、形象统一的多个网络表情的集合。

表情包是一种调用语言和图像等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表达的话语形式,但图像传达的意义占更重要的部分(郑满宁,2016)。Deluca(1999)在《图像政治》一书中指出,图像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比拟的社会动员力量和话语建构能力。表情包中富有表现力的图像形成了有力的视觉冲击,引起了关注和传播,同时,图像与语言意义在融合中建构了新的意义体系,既可能助于语言的视觉形象建构,也可能消解语言原本的涵义。另外,表情包使用的图像往往是经过处理的,为大众所熟悉的明星或动漫形象,这使得表情包具备一种原型叙事的意义,可以使一幅图包含更丰富的复调信息(汤景泰,2016)。

生成表情包的方式属于亚文化生产中的“拼贴”和“同构”,是对已有文化元素的某种结构、形象的复制、翻版与加工后提炼出来的一种表达符号(张宁,2016)。学者张宁认为,经过图像与文字拼贴,同构后的表情包容易在网络传播中带来解码的分歧——表情包多由图像组成,虽有网络流行语作为意义规定,但后者带有较大成分的隐喻、转义、暗示和借用功能,容易带来议题离散和意义的多元解构。

可以发现,现有对表情包的研究大多从话语和修辞的角度出发,对其构成要素与意义建构进行了研究——这类研究路径剥离了表情包作为意义载体与其生成和传播的网络社区之间的联系。本文试图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中的“表情包大战”为案例,将出征者使用的表情包视作“帝吧”文化代码的表征,分析表情包背后的意义体系和文化认同。

1.3 “帝吧”:“屌丝文化”下的集体行动

“李毅吧”是以中国足球运动员李毅为关键词生成的虚拟社区,由于李毅大言不惭地将自己与世界顶级球星蒂埃里?亨利比肩,被中国球迷讽刺性地戏称为“李毅大帝” 。在这个背景下,“李毅吧”也被积极使用该贴吧的用户约定俗成地称作“帝吧”。

“恶搞”是“帝吧”的社区文化,其恶搞的形式主要包括:原创性地书写或对经典文本、流行文本进行改写;将流行歌曲重新填词、翻唱,从而制作出新的音频文件;使用诸如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新闻图片、影视剧照、明星写真、动漫形象等图像材料进行编辑、修改、拼接,从而制作出新的图像文件;使用视频处理软件对影视剧、电视节目、广告等文化工业生产的影像材料进行二次剪辑、后期配音和字幕添加,从而制作出新的视频文件。这些“恶搞”的作品通常运用拼贴、戏仿、隐喻和反讽等手法,表达对某个人物,事件,乃至社会现象的不满。

在“帝吧”中,使用广泛的文字作品、流行用语、表情包最终被固定下来,成为社区成员共享的代码,也成为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标志,塑造了“帝吧”的身份认同。

“屌丝”是虚拟社区“帝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代码。“屌丝”一词原本是另一虚拟社区“雷霆三巨头吧”成员对“帝吧”成员的侮辱性称呼,但“帝吧”成员却从此以“屌丝”自居,并创造了更多的概念,如“矮丑穷”、“土肥圆”、“高富帅”、“白富美”等,生成了以“屌丝”为中心的意义体系。这套意义体系还成为了一种通过特定的意义结构生产出来的特定隐喻,承载了这个社群关于社会的集体想象和价值观念(林品,2013)。“帝吧”成员以无钱无权的“屌丝”进行自我想象,建构了与社会精英的二元对立,表达了他们对阶层分化乃至阶层固化的抵抗情绪,在虚拟社区“帝吧”中形成了抵抗性身份认同。

由于国家机器对线下集体行动的管控,以及对互联网信息的审查与过滤,“帝吧”抵抗性情绪以“恶搞”的形式宣泄,形成了泛娱乐化的在线集体行动。林品研究了“帝吧屌丝”进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虚拟“占领苍井空”和“占领奥巴马”的行动。所谓“占领”,指的是在对方主页下用中文网络流行语大量评论。林品认为,“屌丝”所包含的抵抗性认同并未指向社会政治实践,而只是转化为了歇斯底里的虚拟狂欢(林品,2013)。肖胜伟等也认为以“拼贴”为特征的网络符号在青年亚文化中有明显抵抗意义,但这些只是符号层面上的“象征性抵抗”,最终导致网络符号对现实矛盾的解决方案也局限于“想象关系”中的解决方式(肖胜伟,王书林,2008)。

“帝吧出征Facebook”正是在其“屌丝文化”的意义体系下进行的在线行动,作为“帝吧”虚拟社区文化代码表征的表情包是这次行动的主要“武器”。“表情包大战”及其结果是否如前人研究所说,仅是一种虚拟狂欢和大陆与台湾之间现实矛盾的“想象性”解决?亦或者,这种虚拟空间的“对战”确实创造了跨文化沟通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透视作为虚拟社区文化代码表征的表情包,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造成的问题,与提供交流空间的可能性。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1月24日
  • 本站文章均已注明出处,转载请务必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