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选取在新闻配图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人民网新浪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旨在划分出其新闻配图变迁的几大阶段,并根据不同的阶段总结出相应特征。此外,力求结合新闻专业主义理论讨论对这种变化趋势的看法。本研究通过量化分析的方式,随机选取人民网官方微博中的960条发帖文本及热点跟帖评论进行分析,对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回答,发现新闻配图虽然提升了文本亲近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关键词:人民网 微博新闻 配图 表情包
一、研究缘起与介绍
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新闻的冲击愈发强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新闻已经开始学习与新时代共处,寻求转型之路。然而,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变化没有在线上和线下的二元划分语境止步,与日俱新的技术创造对本就孕育生长于互联网的新闻网站同样影响显著。进入互联网3.0时代,面对网络用户对社交互动、即时信息的需求,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新闻网站开始寻找展现新闻的新形式,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展开与用户实时互动的第二身份。
同时,因为互联网视觉化、多种符号组合的传播特性,新闻配图有了新的发展舞台。在传统纸媒时代,新闻形式多以文字报道为主,新闻配图只是配角,能独立表达的意涵尚少。而后电视的出现将新闻画面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电视新闻口播数码配图将新闻配图的地位渐渐提升,却仍然只是动态画面的一部分。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作为“视觉受众”的特性比重上升,新闻媒体将文字与图片相互配合吸引眼球,新闻的视觉形式与新闻图片的内涵外延均到达新的阶段,对官方微博的新闻配图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到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趋势与走向。
人民网创办于1997年1月1日,是我国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建立的网站,是以新闻为核心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人民网新浪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人民网微博)是人民网新闻报道、沟通受众的新阵地,成立于2011年08月05日,并于2011年8月8日发布第一条微博,目前粉丝量已达三千万余,以“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为主旨。人民网微博带有主流媒体属性,但混血网络使其整体风格更偏向民众取向,尤其是相对于人民日报微博,内容更加“接地气”,形式更加多元化。凭借这些独有特性,人民网的新闻转型更能突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形式新特点。同时,人民网微博新闻配图在人民网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浪微博中对人民网进行搜索,两条相关搜索中就含有“人民网 配图”),与本文力图探寻的新闻配图领域相符,因此在众多新闻类微博账户中选取人民网进行研究,
本研究立足于互联网发展中新闻的显著变革领域——新闻配图为研究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民网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分析官方微博的发帖文本,探究人民网微博新闻配图的配图特点,并旨在总结变迁的几大阶段特征,以及对这种变化趋势的看法。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2.1网络新闻图片概述
图片这种表示媒介,包括了照片和图表,图表又包括了漫画、统计图表、地图、示意图和示意地图等[1]。网络新闻图片与传统媒体新闻图片都是视像,都发挥着联系新闻事实世界与脑海新闻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2]。在知网搜索主题关键词“网络新闻图片”出现相关词条共471篇,学者大都针对网络新闻图片的定义、特点以及优势进行相关阐述,部分学者研究其发展趋势,认为图片新闻经历了从静到动到互动,逐渐走向多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1]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着重研究网络新闻图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学者认为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挖掘还需通过文字、思想来衬托,网络新闻图片难以达到思想传达的深刻性。指出目前网络新闻图片的缺点体现在图片权威性有待提高;图片内容侵犯他人隐私;以及过度依赖图片,造成阅读水平低下,忽略事件的真相和细节[3]。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新闻图片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图片频道的雷同现象[2]。部分学者网络指出网络新闻图片传播范围广和PS恶搞的特性使恶俗的人和事充斥网络空间,娱乐至死、恶俗泛滥缺乏新闻的严肃性[4]。随着网络新闻图片在当下网络环境中娱乐化、多元化的发展,探讨其优劣势也将是学者在这一领域的重点。
2.2表情包概述
表情包是一种网络表达符号,多为静态图片或者GIF动态图片,既有表情动作,也可含有文字,意义简洁直接,表达诙谐有趣,更兼一目了然互动快捷的特点,仅仅一图就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意,已经成为当今网络各类社交平台最常见的沟通符号(张宁,2016 )[5]。在知网搜索主题关键词“表情包”共出现相关词条207篇,其中2016年183篇,占总词条数的88.4%,2015年11篇,2014年8篇,2013年后一篇两篇不等,由此可见“表情包”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其相关研究尚处于比较新的学术领域和研究发展阶段。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除了对表情包定义、特点进行研究阐述外,还有学者对表情包的分类进行相关阐述,把表情包按呈现元素、内容、表达的情绪、传播场域进行分类[6]。还有部分学者重点探究表情包的发展与形成阶段,有学者认为表情包是经历了由法尔曼首创的适合小团体传播的微笑符号“:-)”的“表情1.0”时代,到各种社交软件自带的emoji表情的“表情2.0”时代,开始进入了由网民自创的meme表情的“表情3.0时代”,这个时代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是真正大众参与设计和传播的表情狂欢[6]。还有学者是结合媒介工具的革新发过程提出表情符号的发展演变过程,认为在初期表情符号发展阶段,人们将电脑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工组合形成表情符号,生动地模拟了人的面部表情;社交媒体发展阶段出现了黄色小圆脸、黄色小方脸和自定义表情;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各大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自带的官方表情包系列发展得更为成熟[7]。
更多的学者旨在研究表情包的价值功能,认为表情符号的作用是可以引发联想,补充聊天内容;可以提高受众参与度,推动网络文化发展;以热点事件和人物为素材,带动网络话题[7]。有学者认为表情包日益成为广告主和影视作品营销的新介质,是新型的营销推广模式,并且拉到了动漫、游戏等周边产品的市场需求[7]。还有学者提出表情包代表草根立场发声,构建的是一种原生态未经主流文化改造加工过的“纯天然”草根文化。同时提出表情包能让使用者达成感情宣泄,是一种隐匿身份下的自我实现[6]。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反面思考表情包的价值功能,认为表情包造成表意的浅显,不利于新闻深度的表达与呈现[7]。
2.3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探讨
本文是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理论指导核心来探究人民网官方微博新闻配图出现的一些现象,新闻专业主义是自由媒体市场发展的产物,随着媒体商业化、集团化和托拉斯化,新闻业纷纷迎合受众偏好,节目的娱乐化、生活化倾向加剧。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支持者们提出了新闻媒体要做到客观中立,要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主张事实与意见分离、内容与经营的分离,很快, 新闻专业主义内化成为行业内在信仰[8]。陆哗和潘忠党在《成名的想象》中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如下五方面:新闻工作必须利用传媒公器去服务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 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应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间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因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9]。本文也将立足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来进行人民网官方微博新闻配图走向、趋势的分析总结。
三、人民网官方微博新闻配图的实证研究
3.1样本选择
该研究的对象是人民新浪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以新闻报道作为内容的微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一共收集960个样本作为研究样本。
人民网的新浪官方微博从2011年8月8日发布第一条微博,因为在微博建立初期(2011-2012)变化较小,所以以2012作为初期的样本代表。最后选择了2012年8月到2016月8日一共四年的时间段的微博作为样本。
在这四年的时间段内,以每月4周计算,共抽样192周。每周从1-7随机抽取一个数字,对应星期“X”,则抽取该天的新闻微博样本
人民网新浪官方微博的每天微博发送量大概在40-50条左右。剔除其中的非新闻微博,在剩下的新闻微博中,参照微博的活跃度(转发、评论、点赞的综合),选择5个样本。
3.2操作过程
对采集的微博样本做定性的内容分析。
其中对新闻类型细分为社会、财经、时政、评论、健康、文化、国际、教育、科技、体育和其他共11个类别,图片类型细分为现场照片、资料图片、漫画、长图文、报纸版面和表情包共6个类别。
对于样本微博,分析微博的文字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概况,以及新闻所属的新闻类型。然后对微博的配图分析其所属的图片类型。同时记录该微博的转发,评论和点赞数。并对评论进行分析,界定评论的主要趋势与微博新闻内容的相关度的强弱关系。
3.3研究结果
在960个微博样本中,发现从新闻类型分布上看,社会新闻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以样本中的社会新闻作为主要的分析样本。
观察社会新闻微博的图片类型分布,发现现场照片、资料图片和表情包是使用数量最多的图片类型,而且表情包的新闻类型分布上,社会新闻的比重也是最高的,即社会新闻是最爱使用表情包这一图片类型的。
因此在社会新闻微博的样本中,分析现场照片、资料图片和表情包三种类型的特点和趋势。
3.3.1 现场照片
现场照片在2012年到2014年前期都在社会新闻的配图中占的比重最高,之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把2012年到2014年前期叫做社会新闻的传统图片期。
这时的现场照片与传统媒体报道形态相似,与人民网,人民日报公用新闻图片。图片画面清晰,图文结合度高,严格遵循新闻图片的要求制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