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敲打一下自己的脑袋

牛说评论字数 1089阅读3分37秒阅读模式

思考总比什么不思考要好,写总比什么也不写要好!所以要激励自己坚持写下去……

我现在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自己不愿意写,这会让自己的思考停下来。二是担心思考限制于自己陈旧片面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中,毛驴拉磨,原地打转。我的第二个担心,尤其可怕,因为我周围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知识(只是好久没有更新了),有工作经验(但不见得是科学的、正确的工作经验),却从来不愿意“向内”审视自己的错误!

要承认自己的种种不足总是让我们感到惶恐,怕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要否定自己,更是痛苦的!但是没有否定,就没有更新,没有成长!

我喜欢学生,喜欢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一起,因为他们年轻,有活力!最关键的,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随时准备接纳新事物!每当我看到那些“老人”硬生生的把陈旧落后的生活经验塞给“新人”的时候,内心就充满了痛苦。“观众”痛苦如此,更不用说“演员”了。

让我感到惶恐的是,我和学生们的“心理距离”正在越来越大。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的生活圈子、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思维模式都在离“年轻人”越来越远。这种差距也出现在我和儿子之间。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现在还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问题,所以要经常在随笔里面设立路标,提醒自己,不至于将来迷失!

经常敲打一下自己的脑袋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无论是自己的教学工作,还是教学研究,都不能脱离学生,闭门造车。尤其应该警惕“互联网大脑”,即“钝”于思考,缺乏“独立”思考,总是试图从互联网上找论点论据,复制粘贴或者“洗稿”,看似洋洋洒洒逻辑严谨,实则七拼八凑空洞无物!

相对于互联网上对“知识碎片”的快捷获取,读书是痛苦的,尤其是那些相对于自己知识结构而言的“新”的理论书籍。读一本“新”的理论书籍意味着自己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精神世界,脱离自己熟悉的认知,总是会让人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是抗拒。特别是对一个习惯于“安逸”“安全”生活的成年人来说,“新”里面往往蕴藏着“未知”的风险。这种对于“新”的恐惧会遮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新”带来的种种收获。所以“老”人们更愿意“守旧”,而不愿意“创新”。

要警醒啊,要让自己做“开拓创新”的“教育者”,而不是“因循守旧”的“管理者”。

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能把教育工作仅仅当做一份谋生的工作,教育即是鲜活的生活。一个优秀的教师肯定也是一位优秀的家长,否则他就名不副实。不应该只是夸夸其谈,更应该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进步!

老牛 2021-09-28

继续阅读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9月28日
  • 本站文章均已注明出处,转载请务必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